憂鬱症
原因:
引發憂鬱症的原因有許多,有時是單一因素,有時是許多原因交互作用而引起,在此以生物性、心理性、社會環境觀點分析憂鬱症原因如下:
一、生物性:
1.遺傳基因:依據流行病學的資料即遺傳學的證據顯示,罹患憂鬱症的雙親有同樣罹患憂鬱症的子女,是正常父母親的二至三倍,而同卵雙胞胎的共病罹患率高於50%以上;另外胚胎因受到母親懷孕時喝酒、抽煙或濫用藥物的影響,出生後,體質上荷爾蒙容易下降,亦會引發憂鬱症。
2.生物化學物質改變:運作正常的大腦有個巨大的訊息傳輸中心,管控所有的生理機能,包括心跳、運動和情緒等。大腦透過神經傳導物質中的腦內化學物質-血清促進素的代謝物,負責接收和發送由身體各部位傳送來的訊息,當血清素神經傳導物質不足時,會造成情緒低落,正腎上腺素不足引起行為低落,目前被認為是造成憂鬱症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二、心理性:
1.認知因素:當發生壓力事件,如失業、離婚、身體疾病等事件,開始產生自責,干擾自己認知的概念,懷疑自己的生存價值,常把失敗歸咎於自己不易改變的性情或能力,亦使自己越來越感到無力,無法掌握自己的生命,進而喪失自信,而這些壓力經驗經常導致憂鬱症的發生。(王等,2001)
憂鬱症患者有強烈負向自我概念,對任何事件總是以消極、負向、悲觀的想法面對,認為周遭所有不幸都是因為自己的無能與失敗所造成,因此凡事都產生絕望與無助的感受,導致憂鬱情緒與行為的形成和持續,身困其中無法解脫。
2.心理分析:從心理分析的觀點來看,學者認為憂鬱症源自於個體的失落反應,失落包括死亡、重要人物分離、身體部位、金錢即自尊的喪失等,這些外在生活變化或內在剝奪等將引發憂鬱反應。(蘇,2005)佛洛伊德認為「悲傷是一種對真實或象徵的失落,而產生的低自我概念反應,其潛意識的生氣轉向自己後所產生的退化性認同」(陳,1991),憂鬱症個案的失落是對自我能力的質疑感到沮喪,人際關係薄弱進而產生自我負向概念覺得自己無能力及無自信,開始對外在事件不感興趣,情緒低落、產生無力感進而逃避不願面對等情形。
3.行為理論:憂鬱症患者長期以過去的經驗來面對問題,因認知上的解讀或行為上的無助等,個案過於專注在問題上因而更容易退縮或防衛,所建構的世界會不斷強調黑暗、失敗的部份,所以適應不良的情形與日俱增(王等,2001),個人認知模式與不斷受挫的事件引發無力感,負向解讀,再與外在社會環境互動減少或互動不良,加上生活壓力事件,憂鬱症患者對事件的推斷與解釋,就更易形塑出悲觀負向的印象。
社會環境因素:
1.家庭社會化:傳統家庭,父母重男輕女的觀念根深蒂固,雖然目前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方式與過去有很大的不同,但就某種程度上仍有重男輕女的傾向,另外,因應社會變遷的快速,追尋人生價值的方向隨著外界社會環境的波動而影響,使得憂鬱症的病患會對未來無所是從,對不斷追求學位成就感到質疑。
2.精神醫療的社會現象:生活事件的發生與憂鬱症的關係,證實彼此間存在著密切關係,心理疾病是源自於做不到家人嚴苛要求而致病,一般人的疾病信念並不固定,求醫行為的表現也相當彈性和功利,對傳統中國人而言,精神疾病受文化的影響比身體疾病要大,人們會尋求宗教的協助,對於西式精神醫療或心理輔導管道卻是不太願意接受碰觸,對於一開始因憂鬱症狀而干擾時,往往會誤以為是身體不適,而至內科尋求協助,且家屬大多先以非專業的支持系統如:民俗療法、收驚、算命的方式解決,對於接受精神科治療的就醫態度,並非是馬上採取的方式,其中無非是擔憂社會對精神疾病所存有的標籤。(蘇,2005)
長期以來,國人對於精神病患存有污名,因外界對精神病的不了解,將精神疾病與瘋狂劃上等號,憂鬱症等同於軟弱、無能的標籤,對於精神健康多是採取隱諱避談的態度,因怕被掛上瘋子的標籤,導致眾多憂鬱症患者延誤了就醫診治的黃金時間(蘇,2005),憂鬱症對生命的經驗解讀與歷練之建構,皆受外在環境與內在性因素所影響,若深入探討了解,都有跡可尋。
診斷: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所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四版(DSM- )所列為最新的診斷標準,其診斷標準憂鬱症的條件有九個,分別是:
一、幾乎每天都是憂鬱的心情。
二、對日常生活中大部份的事物都失去興趣;或從事各種活動時感覺不出快樂的心情。
三、在未刻意改變飲食習慣下,體重改變超過5%。
四、幾乎每天都失眠或嗜睡。
五、思考行動變得躁動不安或呆滯遲緩。
六、每天都覺得疲累不堪或失去能量。
七、覺得活著沒有價值或心中充滿過多的罪惡感。
八、思考及專注能力下降,猶豫不決無法做決定。
九、一再地想起死亡或自殺的主題,甚至嘗試自殺的舉動。
一般診斷是否患有憂鬱症,並不需要具備其以上九種症狀,其診斷的重要原則為,至少有一或兩項的條件再加上三至九項的任何一項條件,就得考慮是否罹患了憂鬱症(詹佳?,1999)。
憂鬱症診斷分類表:
1.雙極情感障礙症(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鬱期
2.鬱症發作(Depressive episode)
a.輕度鬱症發作
b.中度鬱症發作
c.無精神病性之重度鬱症發作
d.有精神病性之重度鬱症發作
3.復發性鬱症(Recurrent depressive disorder)
a.輕度復發性鬱症
b.中度復發性鬱症
c.無精神病性之重度復發性鬱症發作
d.有精神病性之重度復發性鬱症發作
4.持久情感障礙症(Persistent mood disorder)
a.循環性情感障礙症
b.輕鬱情感障礙症
c.其他持久情感障礙症分類
5.適應障礙症(Adjustment disorder)
a.短期憂鬱反應
b.長期憂鬱反應
c.焦慮與憂鬱混合反應
憂鬱症的治療方法可分為非藥物及藥物及藥物治療兩種,非藥物治療有一般支持性心理治療與認知心理治療兩種心理療法以及電極抽蓄法。
一、精神療法(psychotherapy)
對於中度憂鬱症與藥物治療一樣有效,一般支持性心理治療與認知心理治療可應用於,因一時失意的過渡性憂鬱情緒反應或生活適應不良的憂鬱症狀,利用行為療法、認知療法與思考、人際關係治療,讓病患有傾訴心聲、宣洩情緒的機會,藉由鼓勵支持來改善憂鬱的心情。心理治療:主要是用以改變不適當的認知或思考習慣,或行為習慣。比較能夠根本地解決問題。心理方面的治療,需求助於專業心理治療人員(包括醫療機構的臨床心理師、臨床心理學的博士或私人機構的專業心理治療人員),若問題較為輕微,可由生命線或張老師等輔導機構得到幫助。
二、電極抽畜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
對於嚴重且藥物治療無效或自殺意念特別強烈的病患,一次療程約需6-12"shock treatment,可使用全身性麻醉劑及肌肉鬆弛劑以增加其安全性。通常建議並用抗憂鬱劑或每月持續做一次ECT治療以維持其抗憂鬱劑的效果,但記憶力喪失為最常見的副作用,但其機轉依然不是很清楚,與一般藥物治療和心理諮詢不同之處在於,ECT 可以立刻對患者的心情產生正向的影響, 這也正是電擊療法可以幫助有自殺傾向的病患的原因。ECT 的副作用包括短暫性記憶喪失,但是對某些患者而言,這項療法的副作用絕對小於它所能帶來的眾多好處。
雖然 ECT 可以幫助大多數人迅速的解除苦痛,但是ECT 所治療的憂鬱症通常會再度復發。在治療後,醫生通常會建議您一些維持性的治療方式,藉由藥物或 ECT 療程來控制憂鬱症病症。
三、藥物治療
憂鬱症如果症狀如果症狀較嚴重,甚至出現疲勞、食慾性減退、睡眠障礙及體重減輕等身體症狀,則須配合憂鬱劑治療。心理治療加上藥物都要比單一療法效果好。持續藥物治療可降低復發率,心理療法可改善精神社會功能、人際關係。藥物療法與心理療法兩者可視為有效而可互補的治療方式。目前臨床常使用的抗憂鬱劑可分為四大類:三環類抗憂鬱劑(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TCAs)、異環類抗憂鬱劑(Heterocyclic Antidepressants,HCAs)、單胺氧化?抑制劑、血清素選擇性回收抑制劑(Serotonin- Selective Reuptake,SSRI)等(方麗華等人,1998)。
護理:
有明顯憂鬱症症狀的病人,要先仔細地詢問病史,進行適當的生理、心理及精神狀態評估,然後才能確切診斷病人,到底是單純的精神科憂鬱症還是其他複雜或更嚴重的醫療問題。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病人充分配合治療的意願,這點可以說是決定治療成功與否的關鍵!
憂鬱症的護理措施:
1. 每天定時興案主會談,陪伴並鼓勵案主表達內心焦慮、想法及不安全感。
2. 提供同理心,支持案主的感受,必要時應用轉移注意力的技巧,鼓勵案主以較正向、積極的方式看待事物。
3. 當案主出現思考緩慢或思考中斷的情形時,需耐心給予時間思考或反應,勿督促案主急於表達。
4. 當案主可以區分現實興非現實的思考時,給予正向鼓勵及肯定。
5. 當案主再出現不合理的想法時,應教導案主增強自我功能並控制自己的病態想法,或主動尋求醫護人員予以協助。
6. 將案主床位安排護理站附近,以便於監測、觀察。
7. 興案主立治療性人際關係。
8. 每隔15分鐘觀察案主的行蹤、情緒波動及行為表現,固定時間執行案主單位的安全檢查,並將案主環境中的所有危險物品(如:尖銳的物品、皮帶、水果刀、玻璃製品等)移開,避免案主傷害自己。
9. 與案主訂定口頭契約,當情緒低落、不穩定或焦慮時不可以傷害自己來發洩情緒。
10. 適時陪伴案主,與其討論適當的壓力因應方式,抒解心情,並提供支持、接納及同理心。
11. 必要時以保護室隔離或約束,協助案主情緒的控制。
12. 協助案主發掘其優點及專長,提昇其自信,以降低其無價值的感受。
13. 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提供社交技巧訓練,使案主學習適當且可被社會接受的社交互動行為。
14. 鼓勵案主參興病房團體活動,並於活動初期先陪伴案主,提供安全感及支持,以減輕焦慮。
15. 若案主可主動興他人互動,則給予口頭稱讚及正向肯定。
16. 團體心理治療:舉辦病房的生活討論會、病友病情討論會。利用團體心理治療使案主瞭解其他病友亦有與自己相同的症狀或問題,使他感覺自己並不孤單,同時接受團體成員所給予的支持與鼓勵,學習較健康、正向的因應方式,強化其自我控制的力量。
17. 職能治療:待案主病情較穩定,由醫護人員評估後,轉介予職能治療師,每天上午10點及下午2點,每次?1~2小時,對案主進行職能治療。透過治療性活,如打毛線、摺紙袋,來降低案主病態的思想和情感。增進社交的技巧,加強案主的自我認同感和強化其自我的功能。
娛樂治療:每天與案主約定時間進行其感興趣的娛樂活動,如唱歌、下棋或閱讀書報。可促進案主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功能的發展。並可鼓勵案主參與活動,如參與社交活動,善用時間,在活動中過程中增進自尊及自信心。
伍、另類療法:
適用於憂鬱症的另類療法(或稱輔助療法),包括草藥、補充營養素、飲食建議、順勢療法、其他另類療法(美國醫療協會,1998∕2001)。
1、草藥:一種稱為Hypericum perforatum的植物,俗名是聖約翰野菜(St Johns wort)。這藥草在德國被廣泛用來治療憂鬱症,有研究指出治療輕度和中度憂鬱症時,療效與抗憂鬱藥物一樣好,而且副作用更少,它的作用跟MAOI很類似。其缺點是會干擾人體吸收鐵質和其他礦物質,也會造成皮膚對陽光容易過敏,使用時應該小心。通常需要4-6週,或更久才會產生效果。另一種是銀杏的粹取物,被認為有助於腦部血液和氧的循環。又一種 Kava Kava,歐洲人用來治療焦慮、失眠、憂鬱。有人認為,飲用胡桃茶可增進血清素的供應來調節情緒。其他有檸檬芳香油、燕麥桿、薄荷油等,偶爾也被用以治療憂鬱症。
2、補充營養素:醫師有時也會建議病患補充維生素B、鎂、鋅、葉酸、酪氨基酸(tyrosine)等類的營養素,以減輕憂鬱症狀。
3、飲食建議:食用綜合穀類食物可能增加腦內的血清素,血清素是調節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綜合穀類食物包括:豆子、麵包、麵條、全麥類。有些醫師認為高蛋白質的食物,能增加腦內多巴氨和正腎上腺兩種傳導物質,也能改善人的情緒。也有醫師建議採用低蛋白質食物,避免攝取糖類、咖啡因、酒精、高膽固醇食物。
4、順勢療法:1700年德國醫師哈尼曼發明的,他本身奉行自然療法,這項療法需要特別準備一些經過稀釋的植物、動物、礦物質的萃取物,引發身體自然產生治療的能量,每位患者所需治療物質不一樣,根據個人的症狀、性格、過去就醫紀錄等來判斷。另一種使用巴赫花(Bach flower),治療包括憂鬱症在內的輕度情緒病症。以上兩者皆未經科學研究的證實。
5、針炙療法:中醫部朱恩立醫師指出,針炙為物理性治療,沒有副作用,也無成癮問題,2004 年德國用針炙治療128 例憂鬱症,有效率達90%。而最近的病歷以某58歲男性今年二月初診時台灣人憂鬱指數48,為重度憂鬱(最高54分),經一個月12次針炙治療為一療程,憂鬱指數減半為24,第34天雖因觸景生情使憂鬱指數再飆高為44,但持續治療至第二個月憂鬱指數己降為 7,已是健康的情緒穩定狀態,另漢氏憂鬱指數仍有相同變化,目前仍持續治療,目標為戒掉西醫藥物。現在壓力雖比初診時還大,仍能從容應付日常工作,而對療效相當滿意 (朱恩立,2006) 。
6、其他另類療法:非常態的治療方法,包括深呼吸、按摩治療、冥想靜思、音樂與愛等。
(1)深呼吸:可增加身體的帶氧量,刺激腦部,振奮情緒。
(2)按摩治療:適用於因為傷痛事件而引發憂鬱症的人,研究發現,三分的按摩,可降低壓力荷爾蒙,讓人鎮定,對睡眠有幫助。
(3)冥想靜思:身體會放鬆,集中精神於某件特別的事物,根據心理學的理論憂鬱症的肇因是思慮太多,而冥想靜思能幫助人找回情緒的平衡點。這需要長時間才對病情發揮功效,所以必須持之以恆。
(4)音樂與愛:根據歐美專家研究,音樂會影響情緒,音樂治療需注意旋律的快慢、情境需要等,適人適性的安排,可收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據專家研究,多採用具有安定情緒功能的女性聲音(郭,2006)。
7、運動:使人體產生腦內啡,讓人覺得心情放鬆、愉快、忘記痛苦。
有關運動與憂鬱症的研究結論(張宏亮,2006):
(1) 有氧運動比無氧運動的治療效果好。。
(2) 運動對輕度及中度的憂鬱症患者有較佳的治療效果。
(3) 混合治療,也就是如果患者能使用運動加上心理輔導,其效果會更加。
(4) 憂鬱症很容易復發,所以經過治療後,宜繼續不斷的持續規律運動。
運動對憂鬱的影響:由於藥物的治療有很大的副作用,因此精神醫學專家一直致力於新療法的研究,非藥物治療除精神療法外,運動對憂鬱的影響也受到相當的重視。近年來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運動不僅能改善生理機能,對心理健康同樣具有良好的作用。



 

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奚國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